只能以“画”的规律来鉴品画的好歹高下(原创)
作者:山野枝子
习惯和固定的规律形成传统,于是,传统文化也即是过去曾有的形式或习惯了的规律。那么,继承(守旧)与创新就面临着继承发展与打破传统发现的悖论。
演戏是表演艺术,绘画是造型的表现艺术。同是艺术,如果我们用演戏与绘画同是艺术来打比方的话,那么就有如下推理。
我们用演戏来打个比方。小孩在那儿哭,目的是想哄大人要糖听吃。我们说这小孩是真哭还是装哭?我们或者说他真哭,或者说他装哭装得真像,但他真是在发生“呜鸣”的声音并泪流满面,只要你给了他糖吃,他立马就不哭了甚至还笑!我们能说这是演戏的表演艺术吗?
不是!他不是演戏,或者说他不是艺术上地所谓“表演”,只是一个小孩在哭。大人会说“别理他,他装的。”但是,小孩确实的哭呀!为什么呢?因为真哭和装哭之间,没有任何界限,你怎么知道他是真哭还是装哭? 不管是真哭,还是假哭,这个规律,就是要体现“道”!即“艺道”!
装哭也好,真哭也好,都不是艺术,演戏才是艺术。
正如文学艺术品,是文学家的画一样,理论家的理论是理论家的画;画家的作品是画,画是画家的理论;画画就是在说理,就是拿绘画创作来说道理,理论家不过是拿拿理论来搞创作,从不同的角度来谈道理罢了。
中国文化的道是什么?是“中庸”、“和谐”、“融合”、“宽宏”、“静虚”、“空灵”、“容纳”、“包涵”;是“奋发”、“朴素”、“喜悦”;,,,。
比如说“空灵”,在画面上表现为“空”和“灵”。空是空间,在画面上表现为大、远、白、虚、清、浑蒙,非如此,不足以任精神有自由的驰骋的空间;灵是动,是变化。灵本身是无限变化的动态,是有生机的状态。
如此等等,,,,“中庸”、“和谐”、“融合”、“宽宏”、“静虚”,如何表现?
那么,绘画的创新,就要了解中国“道”的发展及新的观念,并创新能表现“新道”的艺术表现形式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