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。3从《人世间》看孔子教被他人“接纳和认同”的公共关系学(原创)
作者:山野枝子
颜回问孔子说:“我仪表端正而真心谦虚,行为勤勉而心态专一,这样可以被君主接纳和认同吗?”
孔子回答说:“唉,仅这样怎么可以呢?卫国国君以阳刚猛烈盛气充溢张扬外露,反复无常变化不定,常人不违背他,他也因此跟着而压抑着别人的真实感受和观点,以些来求得放纵的心欲,这就是说每天渐渐用道德感化都没有成效,更何况你用大道理去劝导他呢!他一定将会固执而顽固不化,外表赞同而内心不反省,你的想法怎么可以呢!”
颜回又回答说:“这样不行,那我就内心秉正诚直而外表俯道曲就,成熟的观点而与前人比较,这样可以吗?内心秉正诚直,就是与自然同类;与自然同类,可知国君与别人,都是上天的儿子,为何单单把自己的言论希望别人认为好呢?还是希望别人认为不好呢?像这样,人们就会说童心未泯,这就是说与天同类;外表俯首曲就的人,是跟世人为同类,手拿朝笏躬身下拜,这是做臣子的礼节,人们都这做,我敢不这样做吗?做别人都做的事,人们也就找不出我的瑕疵了,这就是与世人同类;成熟的观点与前人比较,这是与同人同类,古人的言论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很有教益,指责的事情也是实情,是过去已有的言论,不是我才有的言论,像这样做,既使直接一些也不会遭人诟病,这就是与古人同类。这样做就可以了吗?”
孔子回答说:“唉,怎么可以呢!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,就是的所效法也会有不当,虽然这样按照固有的方法去做也没有罪过,即使这样,止是如此而已,又怎能么能触及感化他呢!你好像还在以你的内心己见为老师呀!”
颜回说:“我没有更进一步好的方法了,请问你有什么方策?”
孔子回答说:“你斋戒后,我将告诉你如何做。有心去做事,难道就容易吗?如果容易的话,苍天也认为不合适呀!”
颜回说:“我的家贫穷,已经没有喝酒吃肉几个月了,这样可以算是斋戒吗?”
孔子说:“你这是祭祀的斋戒,不是心斋呀!”
颜回说:“请问心斋是什么?”
孔子说:“好象专心一心思,不用耳朵去听而用心感悟,不用心去感悟而用灵气去感应。因为耳听止限于感官的感觉,心听止限于符合道理的感悟,灵气,能虚弱柔顺而能对待万物。只有真正的灵气,才能集聚虚寂的心境。虚无空寂的心境就叫心斋。”
颜回说:“我没有得到这个教诲的时候,实在是自己;得到了这个教诲的时候,不再有我了,可以说是虚无空寂?”
孔子说:“心斋的道理已尽了!我可以告诉了:你如果能进入卫国境内,不要为名声感动,别人能听得进去的话就说,别人听不进去的话就不要说。不钻进门去就没有毒害,待人处事就像一屋中而居住在一起不得已而已为之一样,这样就差不多了。就像人不走路很容易,但是要走路不留下痕迹很难一样,为了人的欲望所驱使就很容易作出伪装,为了天的自然驱使就很难作出伪装。像听说过有用翅膀飞翔的,却没有听说没有用翅膀也能飞翔的一样,人不仅仅有用心智去获取知识的能力,也有不用心智获获取知识的本领。观照那个空虚的境界,虚无寂静的内心会生出纯白的光,吉祥止于静止的心境。如果心境不能静止,就叫做人虽然坐着静止不动而心却在飞驰燥动。抛弃耳目的听视通达内心,排除一切外在的心机,就是鬼神也来到屋里找你,何况人呢!这样万物都可以感化,这就是禹、舜处世的关键,也是伏羲、几蘧处事的行为追求的终极目标,何况你我这此平庸这人呢?”
孔夫子在这里阐述了:去劝说别人,去赢得别人的好感,而没有危险。首先,要抛弃名利的缠绕,这样才能不为名利所累;第二,要明哲保身,不要逞强好能,别人听得进的话就说,听不进的就不要说,不要过于执着,要顺其自然;第三,要心静如水,静若处子,不烦不燥,要有虚寂空明之心,这样才能观照洞时事物的真象;第四,要用内心去视听,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,独立的作出对事物的判断,这样你才会化解万物、感化他人。
评论